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——滕王阁

2025-03-08 13:35 诸葛逍遥

滕王阁,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,地处赣江东岸、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,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、豫章古文明之象征。始建于唐永徽四年(653年),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,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景观;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《滕王阁序》而闻名于世;与湖南岳阳岳阳楼、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“江南三大名楼”,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、“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”之一,世称“西江**楼”。

滕王阁2.png

临帝子之长洲,得人之旧馆

滕王阁的故事始于盛唐的荣光。唐永徽四年(653年),滕王李元婴调任洪州都督。因思念故地滕州,于赣江之滨修筑了一座极亭榭歌舞之盛的楼阁,以封号命名为滕王阁,并因一场意外的文人雅集而名垂青史。

唐上元二年(675年),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,于重阳节宴请宾客。宴会上王勃即席挥毫,写下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》(即《滕王阁序》),以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,将这座楼阁推上文学巅峰。

然而,自唐代至民国,滕王阁因战乱、火灾、洪水等原因屡遭损毁,历经29次重建。直至1985年,建筑大师梁思成依据宋代《营造法式》及天籁阁旧藏宋画手稿,在1989年重阳节让这座古阁重现赣江之滨。

山原旷其盈视,川泽纡其骇瞩

滕王阁的巍峨之姿,凝结着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。其主体建筑高57.5米,占地13000平方米,以明三暗七的独特格局闻名——外观为三层带回廊的仿宋式楼阁,内部实则暗藏七层空间,象征七曜天文意象。建筑细节更见匠心:梁枋彩画以宋代碾玉装为主,青绿叠晕如碧玉雕琢;勾头瓦当刻滕阁秋风,滴水瓦饰孤鹜图案,将《滕王阁序》的意象融入一砖一瓦。

从外部观之,下部12米高的台座形似古城墙,以青砖砌筑,南北两侧设瓢形人工湖与九曲风雨桥,营造出阁临江水的磅礴气势。主阁采用重檐歇山顶,朱红梁柱与黄绿琉璃瓦交相辉映,正脊鸱吻高达3.5米,鸱尾曲线如飞鸟展翅,既承袭唐宋建筑的庄重典雅,又暗含滕王好蝶的浪漫传说。

内部空间更是一场文化盛宴一层洪都厅以汉白玉浮雕《时来风送滕王阁》开篇,再现冯梦龙笔下的神话传说;四壁悬挂瑰伟绝特”“下临无地等金匾,字迹遒劲,彰显阁楼气魄。二层人杰厅中悬长达20余米的丙烯壁画《人杰图》,汇聚陶渊明、欧阳修、王安石等江西历代名士,其衣袂翩跹、神态各异,仿佛穿越时空的文人雅集。三层山水厅以青绿山水画风勾勒庐山、鄱阳湖等胜景,配以物华天宝题词,呼应《滕王阁序》中对江西山川的礼赞。四至六层分别以地灵”“天象为主题,顶层回廊可俯瞰赣江烟波,感受画栋朝飞南浦云,珠帘暮卷西山雨的诗意。

气凌彭泽之樽光照临川之笔

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,滕王阁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认同。今日的滕王阁,既是南昌“水笔”风水格局的核心,也是“求福”文化的寄托——古谣“藤断葫芦剪,塔圮豫章残”道出了它在城市文脉中的神圣地位,而每年重阳节的祭阁大典,更延续着千年未绝的文化香火。

滕王阁的文化基因,早已超越建筑本身。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不仅成就了“天下**骈文”的美誉,更使“豫章故郡,洪都新府”成为南昌永恒的文化名片。文中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的豪情,激励了无数身处逆境的文人志士,使滕王阁升华为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。

从盛唐的歌舞楼台到数字时代的文化IP,滕王阁以屡毁屡建的坚韧、诗画交融的意境、与时俱进的活力,书写着一部中华文明的微观史诗。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文明传承的参与者,在每一个时代回响中,重新定义着永恒的价值。

濯清风之盛昔,换新华于长宁

在数字化浪潮中,如何让历史活起来AR技术不仅打破时空限制,更让文化体验从旁观变为参与,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诸葛逍遥APP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桥梁,为滕王阁注入全新活力。通过诸葛逍遥AR技术,用户可在手机中重现滕王阁唐代盛景,目睹王勃挥毫创作《滕王阁序》的经典场景,甚至与虚拟文人合影互动。

滕王阁1.png

金章续写,太平长乐

滕王阁的故事,是中华文明坚韧与创新的缩影;诸葛逍遥APP的探索,则是科技赋能文化的生动实践。当古阁的飞檐与AR的光影交织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未来的无限可能。下载诸葛逍遥APP,开启你的滕王阁AR之旅!在虚实之间,触摸千年文脉,成为文化传承的数字使者

来源:诸葛逍遥

编辑:七目小羽

审核:朱鸿 Rain 疾风


昵称:
内容:
验证码:
提交评论
评论一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