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楼建筑系木质的四柱贯顶,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结构。“神奇的建筑师”凭一根丈杆,一支笔,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方、斗拱支柱,以杉木开糟穿榫和接而成,不用一钉一铆,衔接不隙,丝毫不差,牢固严谨,经风霜,历雨露,百年不倒。为了装饰、防腐,在鼓楼的外额上抹粉描绘或白灰泥塑龙凤鸟兽,古今人物,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。琳琅满目,栩栩如生。形式生动活泼,内容丰富多彩。
彩凤从江,阁构源远
追溯鼓楼的起源,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“巢居”了。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,无从考究鼓楼始建于何时。不过,侗乡世代相传: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,就有鼓楼了。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,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。张华的《博物志》中有“南越巢居”。《魏书》中有僚人“依树积木,以居其上,名曰‘干栏’”。不过,巢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,但从起源上看,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,鼓楼当然也不例外。
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,巍然挺立,气概雄伟。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。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、花卉、龙凤、飞鸟和古装人物,云腾雾绕,五彩缤纷。从江县高增侗寨鼓楼高达二十余米,十三层次;黎平纪堂侗寨一寨就有三个鼓楼,侗寨风光可说十足了。
登台扮相,击鼓而歌
侗族鼓楼,通体全是防腐木木质结构,不用一钉一卯,由于结构严密坚固,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。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场所、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。
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,顶梁柱拨地凌空,排枋纵横交错,上下吻合,采用杠杆原理,层层支撑而上。鼓楼通体全是木质结构,不用一钉一铆,由于结构严密坚固,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。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。
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梁柱、照面坊,木材优良、粗大,高度均匀,树龄古老,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。未优先标记,其他用材不得取用。可见打上标记的杉木,自然是“杉海”之王了。鼓以桦树作身,名为“桦鼓”,安放于鼓楼高层。在侗族历史上,凡有重大事宜商议,起款定约,抵御外来官兵骚扰,均击鼓以号召群众。由寨中“头人”登楼击鼓,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,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。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。
鼓楼下端呈方形,四周置有长凳,中间有一大火塘;楼门前为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。每当夏日炎炎,男女老少至此乘凉,寒冬腊月来这里围火,唱歌弹琵琶、讲故事。侗寨有坐鼓楼的习俗。特别是春节期间,村村寨寨聚集鼓楼广场,吹芦笙,“哆耶”对歌作乐。或以侗族民间传统故事为题材,自编自扮侗戏,登台演唱。
曲通山川,风回江流
在侗族历史上,凡有重大事宜商议,起款定约,抵御外来官兵骚扰,均击鼓以号召群众。由寨中“头人”登楼击鼓,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,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。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。
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,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,因为楼上置鼓得名,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、议事的会堂,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。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,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,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,因此,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。
如今风华,虚构现实
在数字化时代,传统非遗如何焕发新生?诸葛逍遥APP正以增强现实(AR)技术为桥梁,让这古老的侗族鼓楼焕发数字光彩。
· 三维结构解构:只需扫描鼓楼,APP即呈现出精致的特效建模,细节如金瓜梁、斗拱、彩绘装饰一览无余,让你近距离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。
· 历史场景再现:AR特效重现古时“头人”登楼击鼓、村民聚会的场景,仿佛穿越时空,鼓声、歌谣和欢笑声交织在你的眼前。
· 互动体验:用户可在AR场景中与虚拟侗族歌舞演员合影、互动,甚至参与传统鼓楼装饰图案的虚拟设计,让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活跃起来。
这种虚实交融的体验,不仅让侗族鼓楼的历史与文化得以传承,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,激发了对非遗艺术的热爱与探索。
侗族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,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。今天,诸葛逍遥APP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,让历史不再停留在书页或博物馆,而是以动态、互动的方式呈现于指尖。
立即下载诸葛逍遥APP,走进这座充满生命力的古老建筑,体验传统与科技完美融合的奇妙旅程!分享你的打卡瞬间,与更多人共同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,让侗族鼓楼的故事在数字时代永续传唱。
来源:诸葛逍遥
编辑:七目小羽
审核:朱鸿 Rain 疾风